重磅 | 9月1日启用!新编三科教材全解读!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教育速递
8月2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2017年首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这三科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根据中央对三科教材统编统用、三年实现全覆盖的要求,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小编将着重为各位读者介绍三科教材的两大精神、新教材解读,以及这些改变后老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
“三科教材、两大精神”
1、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道德与法治教材 ]
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新编语文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语文教材 ]
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
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论语>十二章》《<孟子>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 历史教材 ]
涉及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
科技文化著作30多部
历史教材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
2、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 语文教材 ]
收录革命传统经典篇目:
小学约40篇,初中30多篇
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清贫》《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小学约40篇,初中30多篇。
教材中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也有江姐、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还有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名著。
[ 历史教材 ]
专门有2册讲解党史
专门有2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
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14年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 道德与法治教材 ]
讲述革命历史,发扬革命精神
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新教材解读
[ 语文教材 ]
一年级学拼音推后一个多月
《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介绍,《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一至六年级每册6-8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
七至九年级每册6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各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
八至九年级每册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温儒敏说,《语文》教材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把拼音的教学往后推了一个多月,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汉字原初的感觉,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置,强调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进一步激发孩子认字读书的兴趣。
此外教材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的问题,整个教材课文数量是有所减少的,但是衍生阅读的量是大增的,就是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同时教材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
[ 历史教材 ]
讲述钓鱼岛、南海诸岛的历史渊源
《历史》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介绍,和《语文》一样,《历史》教材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涉及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
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斗争史,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分别介绍了4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英雄。
同时教材还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揭示出自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史中重点介绍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和忧患意识。
[ 道德与法治 ]
六、八年级各设法治教育专册
《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介绍,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的共同世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共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振凯编排,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聚焦主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
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新教材小学涉及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了50多个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六年级和八年级设置了法治教育专册。
此外教材还有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
新教材该怎样教?
语文教材
1、反复诵读是教好古诗文的关键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是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2、教师要落实4点
一是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
要把个人的阅读偏好搁置起来,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名著的魅力。
要注意收集与名著有关的研究、赏析资料,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认识和评价。
最好能够用心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系统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建立每一本名著的阅读档案。
二是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每一本名著的教学计划,要做好读书活动的整体规划,兼顾课内和课外。
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就必须以兴趣为先导。
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来设计读书活动,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读书活动真正有兴趣。
三是阅读分享的主体自然应该是学生,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分享的机会;
要能够在分享中发现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引导分享由浅入深,使分享能够渐入佳境;
要善于适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来带动、激发、提升学生。
四是名著导读教学不应“用力过猛”
为防止名著导读教学中出现“用力过猛”的现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名著导读的关键是读,要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让学生海量地阅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
历史教材
1、 教师备课,必备活动
新教材新增3大辅助栏目: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旁设:
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
人物扫描——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课文后设:
课后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以形式灵活的题型,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部编本历史教材主编叶小兵:
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
这些活动设计往往是该教科书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不能只注重对课文的讲授,还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
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到教学方案中,尤其是史料研习的活动,使之配合并深化对课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2、学会巧妙利用教材插图
部编本历史教材主编叶小兵: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
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设计插图的运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材
1、以学生个体经验为教学起点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朱小蔓:
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课堂活动要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
一线名师支招:
首先,要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
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和我们政治课的教育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课的实效性,但也会有不少信息与政治课的教育是相抵触的,处理不好就会削弱了政治课的实效性。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次,实行课中课——上微课,师生共同成长。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整个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
内容上——逻辑性更强、可教性更强、可读性更强;
形式上——版面更活、颜色更爽、比例更好。
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设计,例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等。这些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实行微课形式呈现出来,以求能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微言教育《干货!11问答详解义务教育三科教材 | 2017教育金秋发布会①》
校长派《权威 | 他们主编了中小学的9月新教材,透露:今后,教师这样教……》
北晚科教《<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新教材9月1日起在全国投入使用,看看新教材都有哪些变化?》
实习编辑 | 王诗悦
责任编辑 |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关注 | 浙沪新高考改革给学生带来了哪些改变,又有哪些问题?
深度 | 李希贵:学校改革,首先得改变“人人都可以指使老师”的现状